◎中 文 名 鬼子来了
◎英 文 名 Devils on the Doorstep
◎年 代 2000
◎地 区 中国
◎类 别 历史/抗日/战争
◎语 言 普通话
◎字 幕 中文字幕
◎IMDB评分 8.3/10 (2,312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3426
◎文件格式 DVDRip-RMVB
◎视频尺寸 800 x 428
◎文件大小 1CD
◎片 长 02:19:25
◎片 源 Devils.on.the.Doorstep.2000.DVDRip.X264-KEN
◎导 演 姜文 Wen Jiang
◎主 演 姜 文 饰演村民马大三
姜鸿波 饰演年轻寡妇鱼儿
陈 强 饰演老刽子手一刀刘
陈 述 饰演疯七爷,鱼儿的公公
丛志军 饰演五舅姥爷,村中众望所归的长者
袁 丁 饰演董汉臣,日军翻译,屏蔽词语
史建全 饰演四表姐夫
吴大维 饰演高少校,国军军官
蔡东东 饰演村民二脖子
李丛喜 饰演村民六旺
陈莲梅 饰演八婶子,二脖子妈
周海超 饰演小碌碡,鱼儿的儿子
香川照之(日) 饰演日军俘虏花屋小三郎
泽田谦也(日) 饰演日军陆军队长酒冢猪吉
宫路佳具(日) 饰演日军海军队长野野村耕二
长野客弘(日) 饰演日军老电话兵
井上弥生(日) 饰演日妓
◎简 介
剧情介绍
抗日战争末期,故事发生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一天夜里,当村民马大三正在和七爷的儿媳妇在床上翻云覆雨的时候,有人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押送进了村民马大三的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是翻译官.这个简短的过程中,送人和接人的甚至连面都没有见着.沟通他们的只有一把枪,上了膛的手枪,顶在马大三的脑门上."合上眼!记着,把人给我看好了,死了或者让日本子发现了,就杀了你.顺便你给我审审,三十我来拿人."来人只留下这么句话,就把合着眼睛,惊魂未定的马大三扔在了屋里.本来答应好了三十来取人,结果此后再就也没有音讯...... 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决意以死殉国,而翻译董汉臣则利用语言上的障碍争取求生的机会.他将花屋骂人的话,全都翻译成了"求求你们别杀我";并且交代了日本鬼子的一些装备.善良的村民始终抱着一丝希望,有人会来领人,但是始终没有人来.这两个俘虏在村子里关的时间一久,村民们便商议将二人处死,以避免麻烦.但善良愚昧的村民,谁也不敢下手杀人.大家七嘴八舌,想不出用什么办法来了结这两个"不定时炸弹".马大三的五舅姥爷,明显是村里的主心骨,只有一句:"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而看不惯儿媳和马大三不干不净的七爷,也只有那句他在电影中唯一的台词:"王八操的,我一手一个都掐巴死,刨坑埋了!"大家每个人都心怀鬼胎,谋求自己的平安无事,所以杀人的任务在村民中推来推去,没有定论.或许每次当中国人处于两难境地的时候,都把决策权交到了老天爷的手中.五舅姥爷决定了用抽签来选杀人的人,一葫芦黄豆里面有两个红豆,哪两个人抓着红豆,哪两个人杀人.当豆子还没有抓完,马大三已经发现自己的手里有两颗红豆,认命的他提出要找两个人帮忙.这回,到是有人奋勇争先,只要不杀人,刨坑这种体力活,勤劳的农民是不会推托的.但是善良的马大三根本下不去手,他把两个俘虏捆进麻袋里面,藏进了长城里,每天去送饭.本来和他好着的七爷儿媳鱼儿,在那个晚上怀上了孩子,她怕自己怀上鬼胎,所以对于手里有两条人命的马大三敬而远之.马大三无奈之下,将详情告诉了鱼儿,从此两个人开始了长达半年对两个俘虏的照顾.终于有一天,两个俘虏碰巧遇见了到长城里来玩的鱼儿的大儿子,他们试图教孩子说日语:"有日本士兵被关在长城里面."无数遍的重复后,孩子终于喊着这句不知道什么意思的话离开了.他只知道说这句日语,日军会给糖吃.每天早上,日本海军都会列队从村头走过,孩子们蹲在墙头,等待日本军官的赏赐.今天,大儿子喊着"日本士兵,日本士兵..."向路过的海军军官献殷勤.机灵的六旺学过日语,听出这事情不对,冲过去冲海军军官满脸堆笑,手死死掐着孩子的屁股,防止了灾难的发生.这之后,村民发现了马大三没有杀死两个俘虏,给大家带了很大的隐患.所有的人不干了,开始了疯狂的争吵.六旺,二脖子,八婶子这些人仍然心怀鬼胎,他们不停地逼马大三杀死两个俘虏,不然就杀了他们.这里八婶子这个村民公认的长舌妇更是言语中伤马大三和鱼儿,让进退两难的鱼儿撕破了脸皮,和她争吵起来.村民们仍然不想自己惹上臊,坚持让马大三杀人.无奈之下,马大三进城,辗转反侧找到了刘爷,曾经给八大臣砍头的老刽子手.经过朋友的再三吹捧,刘爷决定出手相助.马大三烧香拜佛,将刘爷请回村子.刘爷看似身手矫健,但毕竟年龄在那,刀下人倒,但是只在脖子上留了道疤痕,人又没死.在多次试图处死两人未果之后,村民们认定他们命不该绝,就一直把这两个俘虏秘密关押在村里.
六个月之后,花屋小三郎决定报答马大三和众村民的不杀之恩,提出与村民完成一笔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译送还给宪兵队,而日军方面则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条件.在马大三的主张下,经过一番商议,村民接受了花屋的条件,并且签字订约.天真的村民以为日本人是朋友,从没有真正意识到他们是侵略祖国的敌人.众人一并护送两个俘虏返回宪兵队.到宪兵队后,尽管队长酒冢感到有辱武士道精神,还是同意履行那份约定,并率部队将粮食送往挂甲台.但他对于花屋的所作所为已经深深感到厌恶,认为他诋毁了日本民族的尊严,玷污了日本武士道精神.他对于花屋的唯一要求,就是他应该去死,不应该辱没了他已经供在靖国神社的牌位.粮食运抵村内,日军召集全村老小饮酒欢庆,共享吃喝.日军快乐地载歌载舞,村民们也不断地表演助兴.五舅姥爷更是决定献上一曲,将队长酒冢夸赞一翻.而八婶子当时也不知趣地来了首调情的小曲,唱得全场男人,不论来自日本还是中国,都对这个已经五六十岁的老妇淫声笑语.场面令人作呕.五舅姥爷还自作聪明地对队长酒冢说:"你们日本人唱歌都是一起唱,我们都是单的,你要不要来一个单人的节目,助助兴?" 这句看似无足轻重的台词深深地刺痛了我.日本当时团结一心,这部电影里面的海军陆军更是相亲相爱;而当时这个挂甲村的村民,仅因为两个俘虏就大吵大闹,人心分散,各怀鬼胎,不得不说,让我们反省自己为什么受人欺压.就因为这句话,形势出现突变.队长酒冢突然听见了花屋在得意忘形地跟中国村民说中国话,而那句中国话就是屏蔽词语董汉臣在吵架时教给他的:"大哥大嫂新年好,你们是我的爷,我是你们的儿."在实质上不占上风的村民也同样开始得意忘形,他们因为这句话捧腹大笑.忍无可忍的队长酒冢终于发威了,他的单人助兴节目就是鼓励日军士兵枪毙花屋.周围安静了,笑容凝固在了每个村民的脸上.而已经喝多的六旺,根本嗅不到空气中的紧张,还得意忘形地跟队长酒冢称兄道弟,拍肩搭讪,最后甚至摸着酒冢的头说:"你害怕了吧?你别怕,跟我一样,把心搁肚子里头."这样不知趣的行为刺激了花屋,他抓住机会,突然像发疯一样,将刺刀刺向六旺.六旺的尸体倒下后,日军开始杀戮无辜民众,整个村落化成屠场,最后日军纵火将这一山村化为灰烬.就在屠杀将近结束的时候,酒冢突然向部下宣告天皇已经向盟军投降、日本战败的消息.在这一灭项之灾中,只有去鱼儿娘家接快要分娩的鱼儿的马大三,和鱼儿幸免于难.当他们还在计划着分粮食的时候,小船慢慢靠近了岸边.冲天的火光映在马大三的眼睛上,只剩下了空洞.不久,国民党军队接管了日军大部俘虏,花屋所在部队也在其中.一个雨天,马大三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鬼子死伤数人.而他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他们曾经朝夕相处的花屋小三郎,当花屋手起刀落的时候,恻隐之心无法压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刀下得利索一些.马大三的脑袋就这么滚落了,在地山转了九圈半,眼珠子冲花屋眨了眨,嘴角子上翘,如刘爷形容自己杀人一样,"含笑九泉"了.
"日人花屋小三郎,去年腊月来吾乡,挟风带雪,神色惊惶,衣容不整,兼有枪伤,何人送之,我等不详,六月有余,寒来暑往,我等村民,仁义心肠,鼎力相帮,节衣缩食,悲苦难当,着急上火,没齿不忘,花屋感恩,允我口粮,两大车整,报答有方,我等笑纳,各得所偿,花屋汉臣,归还日方,自此之后,两不相伤,立下此约,中日两方."当听到这段契约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有种哭泣的冲动.我感觉自己的血管里,留着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软弱和愚昧."中国的老百姓,向来不惮于反抗的,只要你给他们地种,让他们活,他们就像陷入沼泽的人,只要鼻子还露在外面,能喘气,就不愿意动一动.中国人,只要做稳了奴隶,就知足了.真是万劫不复."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在今天听来,仍然震耳欲聋.遇事推诿、善良软弱、愚昧无知.我相信,这就是在乱世当中另一种真实的生存姿态;中国的农民是淳朴而且安于现状的,他们被诸多的势力欺压了两千年,形成的秉性却温顺贤良.可以想见,当小鬼子们没有进行烧杀戮掠的时候,老百姓虽然会心有不甘,但真的是尚不至于奋起以命相搏.最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度不敢动手杀鬼子的马大三为村民报仇被擒,在接收大员的命令下,居然死在已经投降的日本人,自己救过的军曹花屋手里,而围观者的拥闹和应和形同鲁迅笔下麻木不仁的看客,可悲、可怜、可叹!
虚伪的国民党高官,身后嚼着口香糖的美国大兵,周围起哄欢笑如同过年一样的民众,和跪地等待解脱的马大三,形成了一幅鲜明的黑白画面.我突然想起了,电影中两次出现的大鼓唱段.日本人还在的时候,大鼓先生唱着:"八百年前本是一家.打是亲,骂是爱,皇军骂八嘎我们不在意,咪吸咪吸皇军给....."当日本人投降以后,大鼓先生又唱到:"这抗日八年,中国还是最强大.日本鬼子撂着蹶子就跑了....."如此"太平盛世",马大三你可以真正地合眼了.
相关评论
一句话评论
没有一丝一毫相似于迄今为止来自于中国的任何一种创作特点,它是一部迎刃而上的电影.——《新观察家》周刊
相关影评
▲《鬼子来了》让人心痛
终于看了姜文被禁止公映的《鬼子来了》,很多人都将这部片子的禁止公映解说为该片中绝口不提共产党抗日,自始至终未出现一个党员形象,因此而引起不满.但看了这部片子才知道决不是因为这个原因.
《鬼子来了》讲的是河北抗战的故事,在那个叫挂甲台的小村落里老百姓无知的固守着自己的善良,却悲惨的被鬼子集体屠杀.而且这场大屠杀发生在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之后!
中国的农民是淳朴而且安于现状的,他们被诸多的势力欺压了两千年,形成的秉性却温顺贤良.可以想见,当小鬼子们没有进行烧杀戮掠的时候,老百姓虽然会心有不甘,但真的是尚不至于奋起以命相搏(并不是说老百姓就不爱国,而是在那样一个自给自足、封闭且未开化的时期里,"爱国"还是一个虚幻的理念).片中有大量的这样的痕迹,在那个被日军牢牢把持的小地方,因为没有国军和共军的争夺而显得相对安宁,日本对当地人进行着和平的奴役.习惯了被压迫的老百姓已经对于尊严的事情麻木了,为了生计这样的眼前利益而过分乐观的活着.小镇上唱曲的在集市上宣扬着皇道乐土,教育众人中日"八百年前是一家",村落里老百姓见了鬼子一口一个"森塞"的叫着.固执的不肯杀人的村民们为了结果被俘的鬼子,费尽周折请刀斧手,最终得到的结论是这鬼子命不该绝.并最终同意了鬼子用人换粮的建议.
烧杀掳掠外加奸淫妇女,这是鬼子留在中国人心目中固有的形象.但在这部片中的开始,虽然老百姓见了鬼子依然是战战兢兢有着被杀的危险,但小鬼子们仅是打骂并未随意杀人.不过,小鬼子们的武士道精神和对中国人的残忍施暴的一面却被生动形象的刻画出来.两个场景就可以进行完全的阐释:
一、炮楼里的两个鬼子溜出来想吃鸡,老兵教新兵如何粗暴的对待中国人,如何利用自己手中的刺刀,并说"对付支那猪就只有用这种办法";
二、被囚半年兽性冷却后的小三郎在所谓的鬼子+百姓的联欢中得意忘形,对中国人大声说着"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但明显喝高了的他在队长一番激励下,兽性大发对养活了他半年的村民们举起了屠刀.
凡中国人与外族的殊死争斗,敌阵中必有我国人!这简直是个千古不变的道理!汉武帝征讨匈奴,有前宫人在匈奴王帐中出谋划策;抗日战争中更是伪军比日寇数量都多!这部片子中着重刻画了翻译这个角色,这个懂日本话的东北人几乎没有一句是在"直译",国人对国人的欺瞒才是最可悲的事情.而且这个翻译在被村民释放后居然给鬼子队长出主意让鬼子爽约,结果招来一句奚落:"我们日本人不像你们中国人那样不讲信用."这句话对我来说真的是太刺耳了.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这部片子的结局是挂甲台整个村落在大火中消失在鬼子的屠刀下,而国军的抗战将领又让斧劈日本战俘的三儿受戮于已经被俘的小鬼子.这就是中国人的悲哀.为什么这样一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民族被一个岛国践踏了整整八年,这部片子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很多时候,不是别人的凶残和强大,而是我们自己的愚昧和自残.啊Q精神是国人悲哀,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应该回到战国时代,重塑团结凝聚的精神,需要风萧萧兮易水寒,将士一去不复还壮举!
幕后制作
影片取材于作家尤凤伟的小说《生存》,拍成电影后改动较大,将原著中描写"军民奋勇抵抗侵略"的主题搁置,注重提炼"农民愚昧"和"战争荒诞"的一面,笔锋直指国人弱点,将更多忧患意识注入影像化的故事中.该片虽为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但在立意取向、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国产主旋律电影严重不合拍,因此虽然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夏威夷电影节Netpac奖、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国际荣誉,仍被官方封杀.但必须承认,《鬼子来了》是反映"战争与人"主题的国产电影中最有突破性的一部作品.
迎刃而上的悲喜剧
2000年,姜文的第二部作品《鬼子来了》一举捧得当年戛纳评委会大奖,引起世界影坛的关注.
2001年法国《新观察家》周刊评价这部电影"没有一丝一毫相似于迄今为止来自于中国的任何一种创作特点,它是一部迎刃而上的电影."同年法国《观点》周刊以《霸气与绝技》为题评价姜文,"与他的同胞张艺谋和陈凯歌相比,他的风格更接近费里尼和库斯图里卡,一部推陈出新的电影杰作标志了一位才艺非凡的电影人横空出世."《阳光灿烂的日子》将姜文的少年回忆留驻在胶片之上,《鬼子来了》则进一步确立了姜文在当代中国影坛的独特地位.
姜文自述
▲这部电影是我的"前世"
我从小就对历史感兴趣,我想拍《鬼子来了》,其实是想对自己三十五年来的生活做一个总结,对恐惧、对爱、对死亡的感受.是什么引起恐惧?为了摆脱这个恐惧,是远离死亡,还是接近死亡?这些都是我三十五年来脑子里和心里的感受.我想把它表达出来,正好有这么一个故事,往里面一装,合适.
想找到一个特别合适的故事并不容易,《鬼子来了》里的这些人,翻译官、鬼子兵、小队长、马大三、村长,他们都不是在他们原有的位置上,都在超乎自己能力之外的位置,又必须对自己的命运做出决定.谁能说马大三碰到的问题不是自己的问题?中国人几辈子都喜欢一个错误,为了自己想要的一个结果,明知道它存在的理由不充分不合理,就先找个借口说服自己,然后以为别人也能接受这个理由.马大三就是这样,他以为他养了日本人半年,人家肯定会给他粮食,会感谢他.可别人不是这么想的,别以为别人都会顺着你的思路走.
我看过一本书叫《前世今生》,觉得这部电影可看作是我的"前世".为什么?
因为拍戏的时候,我跟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的人有共同语言.我像经历过,我能闻到那股味,能感觉到那个时候的光线.甚至拍戏时我跟演日本兵的日本演员说,这句话你能不能用带有"嘎"的音来说,有没有那种拐弯的语气.他说了好几句意思相同的话,最后我选定了一句.他告诉我那句是大阪的口音、不常用.而他正是演一个从大阪来的兵.我不懂日语,你说我哪儿来的这个感觉?所以,我相信人在某些创作的极端情况下,可能跨越时间.
▲拍片对我就像心理治疗
我夫人对我说,你看,拍《鬼子来了》对你的摧残挺大的,能不能拍点放松的.其实,我每拍一部电影都是为了让自己放松.像鲁迅说的"为了忘却的纪念".
《贝托鲁奇如是说》里也讲,拍什么东西是为了忘却它.《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这两部影片对我来说就像是心理治疗.把心里的事儿捣腾出来,不单单是有叙述的愿望,是整理出来,在某种状态下表达它,不然我心里越积越多,我得往外掏.还没拍《鬼子来了》的时候,我去了趟日本.到一家卖武士刀的店里去,店里有一把400年的刀,我特想买,但因为它是文物不能卖.陪我去的日本人叫山本,晚上吃饭时他问我,你为什么对那把刀有兴趣?我说,这把刀给中国人带来恐惧,直到现在,摆脱这种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攥在手里,跟我的手合一,属于我.
在戛纳电影节期间,一名外国记者说,马大三的困境就是我的困境.我喜欢坐在影院的侧面,看观众和银幕的关系.我参加电影节时,觉得《鬼子来了》放映的效果基本上是相同的,在韩国放时,前两个小时大家笑得乱七八糟的,后面一脚踹在了心窝上.
▲色彩本身就是内容
我本人爱看长片,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总觉得不够过瘾.我说拍片就像打仗一样,打仗的目的是赢,不会节约子弹和枪支.《泰坦尼克号》、《拯救大兵瑞恩》都用了好几百万卷胶片,所以《鬼子来了》用48万卷并不稀奇.我觉得一部近三个小时的电影用50万卷胶片,这比例还算可以.
涉及到技术方面的问题,其实在拍《阳光灿烂的日子》时,顾长卫就提过能不能拍黑白的,因为当时的技术手段和人员设备都不是特别齐全,其实黑白片对摄影师来说是一种挑战.这次在戛纳电影节上人家认为我们的电影来势汹汹,就是认为在今天,有人居然用黑白片来拍黑白片,是对全体影片的挑战.因为很难,不容易拍,你很不熟悉.
为什么这么做?不是形式的问题,而是内容.看过的人都意识到,根据《鬼子来了》的故事,它的色彩本身就是内容.为了影片最后砍头的那抹鲜红的画面,值得将整部电影拍成黑白片.
红色,可以理解为红色的血或红色的旗帜,我们在这上面花费很多时间,当我们看了用彩色胶片拍摄的场面,再跟纯正的黑白做比较,那种红色显得很淡,缺乏凝重感,甚至有些俗气.
所以我倾向于选用一种超自然的颜色,最后我们借助电脑做到了,它让我看到了我想要的鲜红色.
口述:姜文 记者张悦根据程青松、黄鸥著《我的摄影机不撒谎》相关章节整理 来源:新京报
精彩花絮
·姜文对自己做导演曾用一句话概括,"我导戏基本是赔钱."他说拍片就像打仗一样,打仗的目的是赢,不会节约子弹和枪支.拍《鬼子来了》时他甚至曾经为一场戏从美国专门进口一台特殊摄像机,用起胶卷更是毫不心疼,《鬼子来了》用48万卷,结果导致比原计划2000万投资超30%还多.
精彩对白
清朝~八大臣儿~知道不?""知道~""知道?""知,知不道~""量你也知不道啊~清朝八大臣儿,皇上面前的红人儿啊都斩咧!谁斩地知不道?六爷!""那还不记恨六爷~?""不但不嫉恨,还得感恩,那是手起刀落如清风吹过,脑袋瓜落地之后转上九圈面向六爷微微一笑~~嘛叫含笑九泉?介就是含笑九圈!!!!
获奖记录
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夏威夷电影节Netpac奖、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国际荣誉.
[2011.01.19][2000年中国历史抗日][鬼子来了][DVD-RMVB][中文字幕] .torrent
(62.04 KB, 下载次数: 0)
|